广东踏信冷链物流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多年来与众多国际、国内企业的长期合作,使踏信物流公司的每一位员工均能独挡一面,经过与各公司多年来的合作,踏信物流对产品运送的经验更为丰富,同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踏信物流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现阶段还属于重资产的市场竞争环境,从事冷链物流需要冷库或冷藏车辆的资金投入,相对于其它行业,从事冷链物流的投资要大得多。建冷库,买冷藏车的投入相对于一般干货物流要增加2到3倍,所以投入与回报的风险也较大。冷链物流又是包含较多制冷与保温技术和管理知识的领域,对冷链技术的掌握和现代的物流管理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是从事冷链物流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不具备冷链运作的基本条件和没有掌握冷链市场的基本特性而贸然进入冷链物流领域也会面临较大的风险。
一些企业因为没有适当的控制手段,并用可信赖的依据选择合理控制标准,只能以超标准高成本来满足客户的要求,所以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冷链物流的运营成本和所承载的货物成本相对其它行业也较高,所以错误和失败所造成的损失也相应增加。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的发展还仅仅停留在运输与冷藏环节,运用**信息技术的冷链物流管理体系还明显不足,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冷链物流的成本相对比较昂贵,主要是由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库存成本和管理成本组成,其中运输成本与仓储成本所占比例较大,存在监控不到位、行业标准不统一等诸多问题。比如:运输过程中关掉制冷机以节省成本;搬运装车过程中操作不到位导致温度过高。
(1)冷链运输率低
长期以来,我国初级农产品冷链运输率一直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国外果蔬、肉类、水产品的80%~90%为冷链运输,而国内冷链运输率仅为15%、30%和40%;国内冷链过程断链比例高达67%、50%和42%,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冷链断链比例。
这是由于国内普遍缺乏冷链意识,消费者对生鲜品是否需要冷链保鲜尚没有严格要求,同时我国冷库分布区域性不均衡也导致大量产品的冷链环节出现“断链”现象。在不具备充分冷链流通的情况下,果蔬类食品损耗量高达15%(发达国家的损耗量约为5%),损耗价值超过500亿元,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2)人均冷库容量偏低、分布不均
根据全球冷链联盟(GCCA)的统计数据,2016年全球人均冷库容量为0.2立方米,印度冷库容量为1.41亿立方米,位列全球,第二、三名分别为美国与我国,冷库容量分别为1.10亿立方米和1.07亿立方米,但人均冷库容积不到发达国家的1/2。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特点,我国冷库分布不均匀,华东地区冷库容量已占到全国冷库总容量近46%,其中山东、上海、江苏发展速度较快,冷库容量居前列;而我国果蔬产地的内陆各省市市场冷库容量仍旧偏低,造成冷链物流在生产源头缺乏预冷,产生源头“断链”。
局部供需的不匹配和冷链运输能力不足导致企业仓储能力未充分发挥,与人口、经济发展并不匹配,这也决定了冷链物流未来成长的空间依然较大。
(3)行业集中度低,利润率低
从竞争格局看,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处于较早期阶段,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根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2015年中国企业收入总额不足冷链市场的10%,美国前5强冷库企业占市场份额约63%,而从2015年中国冷链物流企业排名来看,前10家企业总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48.5%,前20家企业总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61.4%。
目前看来,预冷环节缺失、经营分散、运输网络落后、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是我国冷链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我国常温利润率是为10%,冷链利润率为8%,而发达国家冷链的利润率可以达到20%~30%。未来如何做到控制成本,降低商品损耗率是各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相信这将伴着冷链物流的长期发展逐步得到解决。
3.5 竞争分析我国冷链物流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消费逐步升级,对于生鲜产品的需求增加,冷链物流行业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冷链物流的核心是“恒温”,而且冷链物流的搭建对于相关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设施硬件水平有很高的要求,需要不断研发改进卫星定位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并将之应用到生鲜配送冷链物流的配送环节,进行全程定位和温度监控。
我国冷链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华中等发达地区,尤其是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冷链设施比较完善,发展水平较高。而对于中西部地区冷库则比较短缺,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总结为以下特点:
民营企业较为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