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行业“三高”痛点挤压利润空间,房租成本高、食材成本高、人工成本高,导致利润微薄,是每家连锁餐饮企业摆在面前的生存发展的坎。
每个餐饮老板,都希望压缩后厨面积比例,多摆桌子提高坪效;多整合原料采购流程,减少中间商赚差价;通过标准规模化动作输出菜品,摆脱对高价大厨的依赖。
中央厨房建设、采购渠道整合,再到预制菜的出现,是始于“降三高”的原始冲动,带动着连锁餐饮不断探究新机制、新价值。
02
餐饮现代化三部曲 预制菜开拓新蓝海
1990年左右:现代化中餐萌芽起步
西餐连锁快餐巨头进入中国,带来了净菜加工厂,拉动了中餐标准化和“去厨师化”的帷幕。
2000年初:中央厨房全国落地
中央厨房在国内落地,在连锁餐饮企业中迅速普及。中央厨房生产半成品和深加工成品,直接配送到各个门店,大大减轻了门店后厨面积压力;
此外,中央厨房里每道菜的制作流程开始被细化拆解,如煮、煲、烧等长时间制作流程转移到中央厨房,大幅增加了门店厨师的出餐效率。
2014年:采购渠道整合探索
餐饮食材B2B整合采购平台涌现,互联网加速散乱的食材采购多层批发渠道的扁平化。
B2B采购平台通过源头直采等去中间化动作,开始逐步打破餐饮连锁采购不规模、不经济的症结。
2020年:预制菜模式放异彩
受疫情、懒宅文化的影响,中央厨房和整合食材采购两种现代化思路碰撞下,预制菜新模式顺势而成。
从极易标准化的冻品面点,蔓延到家常烧煮煲炸。如今,小酥肉、梅菜扣肉、佛跳墙、猪肚鸡、牛羊肉汤等适合一家人食用、制作工艺较复杂的预制菜,也登上了餐桌。
预制菜的大火引来大量跨界新玩家和资本追逐,行业正式从“0-1”进入“1-N”赛道,风口硝烟渐起,千帆竞发。
2023年中国广义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超过5000亿元,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
两大动力引擎
驱动预制菜快速发展
01
从后端走向前端 2B、2C销售双料打通
预制菜正从幕后走向台前,从B端走到了C端。在发展初期,预制菜企业主要为餐饮企业的B端商家提供净菜、半加工、深加工食材货品,多为后端供应商。
2020年后,疫情催化预制菜C端需求,各大预制菜品类开始走红。预制菜突破给餐饮门店做嫁衣的角色,成为餐饮新品类,借用连锁商超渠道或电商平台,活跃在消费前端。
2022年春节,各大预制菜企业推出年夜饭套餐,预制菜迎来爆发期。预制菜开始被大众全面感知,成为了红得发紫的时髦消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