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二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艰巨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中央要求,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三农”工作,要坚持以物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物流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福建力量。
一、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全力稳定粮食生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53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7万吨以上。推进蔬菜大棚轮作水稻、果茶园间作套种马铃薯等作物、低效茶果园退茶退果还粮,继续开展耕地认领种粮等活动,多渠道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落实稻谷低收购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储备订单粮食直接补贴等政策。继续实施粮食生产大县奖励制度,对规模种植双季稻、再生稻、烟后稻给予奖补。扩大水稻种植(制种)政策性保险覆盖面,鼓励各地开展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发展粮食生产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开展“供销农场”粮食生产全托管服务改革试点,做好化肥等农资生产储备调运。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强化粮食产能区增产模式攻关。在产粮大县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加强粮食“五新”推广应用。深挖大豆油料扩种潜力,抓好大豆增产增效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大豆间作套种,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试验。实施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建设改造油茶基地20万亩。
(二)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生猪产能调控,保持能繁母猪存栏90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5000个以上,实现省内供需基本平衡。扩大肉禽、蛋禽和草食动物生产,稳步提升鲜蛋、生鲜乳供给水平。严格“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大力发展冬春设施蔬菜、夏秋高山冷凉蔬菜,建设城市叶菜基地,促进蔬菜均衡供应。优化水果品种、熟期结构,适度提高加工鲜食兼用品种比重,发展采后商品化处理。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产品市场供应,确保农产品物流畅通。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提倡健康饮食。
(三)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温室大棚,完善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无土栽培、机械化作业等设施装备,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蔬菜设施改造提升。加快发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和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深入开展、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推进传统养殖渔排、筏式养殖浮球改造,支持建设深水抗风浪网箱和离岸大型养殖装备,加快建设深远海养殖装备。提高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设施化栽培水平,推广移动智慧菇房、立体层架式栽培、光伏菇棚等模式。
(四)加强多元化食物供给。树立大食物观,念好“山海经”,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进珍稀特色菌类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开发竹笋、板栗、锥栗等绿色森林食品。推进“福海粮仓”建设,支持加快海洋牧场建设,拓展深远海、大水面、生态立体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空间。
(五)加强粮食流通与储备。落实50万吨粮食新增储备任务,加快省级75万吨粮库建设,推动全省县级以上中心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全覆盖。强化储备和购销领域监管。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办好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巩固和拓宽引粮入闽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加工、储备基地,打造福州、厦门(漳州)两个物流枢纽,不断提升完善粮食供应链。落实保供稳价措施,保持粮食市场总体平稳。
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六)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全面实行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一般建设项目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确需转用的严格执行“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实行部门联合开展补充耕地验收评定和“市县审核、省级复核、社会监督”机制,确保补充的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产能不降。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探索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机制,加强动态监测,有序开展试点。加大撂荒耕地复耕和利用力度。统筹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等,拓展补充耕地途径。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全面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