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签署的是劳动协议,不是劳动合同,所以劳动仲裁中心是不受理的,只能去法院,如果上海法院也不受理,就得去河南当地法院。”登记过情况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暗示吴力,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不大,但也尽力推动,预计一周之后开庭。
“目前我们初步统计,上海这边包括欠薪、疫情期间的住宿费、门店自己买的材料等,大概是500万元左右,供应商还有门店租金等相关费用就很可怕了。”吴力介绍,目前上海员工大概700人左右,距离高峰期已经减少了一半。根据其他媒体报道,每日优鲜目前负债15亿-18亿元。
中银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尹晨向央广网记者解释,像吴力这样的情况可以认定为劳务派遣关系,第三方是派遣单位,每日优鲜为用工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用工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根据该规定第三方和每日优鲜应对劳动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就是劳动者,可以第三方和每日优鲜一同为被申请人,向劳动仲裁机构提起劳动仲裁要求第三方支付欠薪,并要求每日优鲜对第三方的欠薪承担连带偿还责任。
无人接盘
每日优鲜“原地解散”式的崩塌,发生在一个简短的电话会里,但它的衰败早有迹象。2021年6月25日,每日优鲜登陆纳斯达克,称为“前置仓股”,但上市首日便破发,首日收盘价9.66美元较发行价下跌25.69%,此后每日优鲜的股价在一年时间内断崖式下跌,2022年3月后每日优鲜的股价跌破1美元,如果2022年11月29日之前无法恢复股价至1美元或以上,将被要求退市。
此时,吴力所在的每日优鲜上海区域也在经历震荡,“关了好多门店,当时多有150多家,很多门店只开了两个月就关掉了。”每日优鲜在上海如果再坚持一段时间,可能会在3月份上海疫情防控催生的大量生鲜消费中得到喘息机会,吴力向央广网记者透露,其所在门店“疫情前每天500单到600单,疫情期间每天暴增到2000单,甚至有几天是2500单,疫情后立马回落每天200单内。”
订单数量的回落与商品供应相关,据吴力介绍,疫情后,每日优鲜对供应商承诺的款项没有到账,导致不少商品断供,“生鲜这两个月几乎不送货了,每晚就送几筐菜,每个品种两三颗,怎么做生意?”此时门店里的包装袋、收银卷纸供应商也不再继续供应,店内员工只好自己去买。
根据相关报道,北京一位供应商表示,从去年10月份,每日优鲜的账期就开始变长,继而发展为拖款。2018-2020年,每日优鲜对供应商付款周期分别是40天、55天、72天。每日优鲜2021年三季报显示,每日优鲜尚未支付的供应商欠款净额为16.52亿元,同比2020年三季度末的10.88亿元增加了34%。这些应付账款里包括三大类供应商货款、外包配送公司运费、营销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费。今年5月27日,因拖欠供应商货款,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对北京每日优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立案强制执行532.95万元。
吴力和他的同事们并非没有看到危机,“2021年底开始,上海这边开始频繁关店,爬楼费和其他的员工福利都取消了,2022年春节留守上海的奖金降了一半,只有1000多块钱。”但内部一直在等待“好消息”,“4月份的时候听说要被国美收购了,国美也算是一家有规模的传统企业,应该不会拖欠工资”,但好消息终没有来。
7月14日,每日优鲜发布公告,宣布与山西东辉集团达成股权战略投资合作协议。据协议显示,山西东辉集团或其指定关联方将认购每日优鲜约29851万股B类普通股,价值折合2亿元人民币。
过去四年,每日优鲜亏掉了近百亿元,2亿元虽少,但也算是一个希望的小火苗。只是没想到,终截止的打款期限已过,山西东辉集团2亿元融资仍未到账。情况急转直下,7月28日在电话会上原地解散极速达业务后,每日优鲜表示次日达和其他业务不受影响,但央广网记者体验发现,次日达业务下单后显示“无货”。
7月29日,每日优鲜创始人徐正回应媒体,并没有跑路,还在北京,还在试图寻找新的融资和买家。8月1日,每日优鲜发布声明辟谣流传的“资金链断裂无法经营”的消息为虚假伪造消息。
但每日优鲜没钱了,已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吴力对追回欠薪的期望越来越小,在他看来,母公司没钱,子公司更不用提了,他周围已经有不少同事放弃申诉,抓紧去找下一份工作。
百亿元的教训
从B2C(企业面向消费者)到O2O(线上到线下),生鲜电商一直被视为“后一块蓝海”,这个概念吸引了无数创业者前赴后继,但几乎所有人都在烧钱无数后黯然离场,核心难题是,生鲜虽然是刚需品类,但非标准化导致品控难、毛利低、损耗高,履约成本高,因此,成本控制是生鲜电商盈利的难点。
前置仓在六七年前初现江湖时,被认为是比开店或者纯线上更好的模式,以小店形式离消费者更近,30分钟送达,实际上并没用这么简单。前置仓面积虽小,店长、仓库管理、分拣、配送人员并不少,离消费者更近也意味着更高的房租,单个区域内前置仓密度足够高,单个前置仓的订单数量足够大,单个订单的金额足够高,才能将每单成本降下来,跑出一个合理的单店模型。
业内曾测算,每单金额在70元左右,订单数量在1000单左右,大概能保证一个前置仓可以盈利。能够达到这个水平的前置仓并不多,也有生鲜人士直言,前置仓的商业模式并不合理,只是一个TO VC(面向风险投资)的模式。
徐正早期在说服投资人时曾表示,当时生鲜电商整个配送履约成本每单30元,其中5元是仓配成本,25元是冷链成本,而前置仓模式将大幅降低冷链成本。
但从财报数据看,每日优鲜在履约成本的控制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18年-2020年,其履约费用分别为12.393亿元、18.330亿元、15.769亿元,履约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一度达到34.9%。仅2021年第三季度,每日优鲜的履约费用就高达6.4亿元左右,同比大涨61%,占到了总收入的30%。
在以烧钱换规模,以规模拼市场的路线指引下,2018年-2020年,每日优鲜净亏损分别为22.32亿元、29.09亿元和16.49亿元。新财务数据还停留在2021年第三季度,2021年Q3,每日优鲜净亏损为9.74亿元。
另一前置仓头部企业叮咚买菜的履约成本也不低。2019年至2021年,叮咚买菜的履约费用分别为19.37亿元、40.44亿元和72.72亿元。2022财年一季度,叮咚买菜在前置仓模式中的履约支出为14.84亿元,占总营收比例降至27.26%,市场和销售费用同比下降44.7%。这一降本成果一部分来自于业务收缩,主动从宣城、滁州、珠海、中山、天津等多个城市撤出,集中在优势区域,减少亏损,提高前置仓履约效率。
每日优鲜也在撤退,6月30日到7月1日三天内,连续关闭了苏州、南京、杭州、青岛、深圳、广州、济南、石家庄、太原9个城市的业务,只剩下了北京、上海、天津和廊坊四个城市。“为了实现盈利目标”,7月28日直接关停了剩下这四个城市的极速达业务。
原地解散消息前一日,每日优鲜每股0.236美元,之后连跌三天,叮咚买菜也随之跌了三天,截至发稿,每日优鲜股价已经跌至每股0.124美元,相比发行价,跌去了99%,叮咚买菜每股4.350美元。但每日优鲜的败局,很难完全归因于前置仓模式,在36氪、虎嗅等媒体报道中,“政令难出公司总部”等管理混乱的情况同样让人触目惊心。
内外交困的每日优鲜,目前已经处于停摆状态。生鲜赛道不缺一个每日优鲜,但被欠薪的员工和供应商还在等待一个明确的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