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踏信冷链物流自有及长期合作车辆有700余台,其中包括箱式车、超长车、冷藏车等各型车辆。可根据客户产品特点及运输要求提供不同车辆,且所有在踏信合作的车辆均与踏信签有严格的合作合同。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物流疫苗超33亿剂次。这么大量的疫苗被接种,其背后冷链物流运输功不可没。
近几年,冷链物流在百姓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除疫苗外,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等均离不开冷链运输。在物流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和消费升级快速提升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冷链物流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
“不过,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仍面临不少突出瓶颈和痛点难点卡点问题,难以充分满足市场需求。”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萧赓指出,冷链物流是我国发挥强大优势和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领域,对保障食品和医药产品安全、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冷静面对机遇和挑战。未来,要通过构建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不断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
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销地冷链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冷链装备水平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20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3800亿元,冷库库容近1.8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约28.7万辆,分别是“十二五”末期的2.1倍、2倍和3倍左右。
萧赓分析说,当前,冷链物流市场蓬勃发展呈现出新特征,在物流供给规模增大和需求多样化的带动下,不同品类、不同来源产品的冷链物流发展细分加快,差异化服务增多;在生鲜电商、自采直销等新业态助推下,食品冷链物流形成产地放射、中心城市汇集的形态;随着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冷链物流资源加快向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汇集,在空间分布上更加集约。
与此同时,市场主体不断扩大。我国冷链物流企业之间整合、并购、重组加快,冷链仓储、运输、配送、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企业,全国冷链物流“企业”规模占市场总规模接近20%,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冷链市场需求增加、冷链行业监管规范、冷链产业资源投入力度持续增强等利好,将推动冷链领域全产业链加快转型升级,快速向数字化、智能化和体系化等纵深方向发展,冷链产业持续向好。”顺丰冷运总裁危平介绍,2021年顺丰冷运及医药业务实现不含税营业收入78亿元,同比增长20.1%。当前,冷链行业处于企业规模小、竞争分散的阶段,但政府及社会的空前重视和加强监管,以及资本持续加码,均推动行业加速整合、走向高质量发展。
加快补短板
“总体看,我国冷链物流仍处于发展阶段,冷链物流体系尚不健全,存在冷链流通率偏低、损耗偏大、成本较高等短板,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萧赓说。
数据显示,虽然总量有较大提升,但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0.13立方米,远低于美国(0.49)、日本(0.32)、韩国(0.28)水平。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冷链基础设施薄弱,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中转联运换装和两端干支衔接易脱冷断链,城市人均冷库容量偏小,农村前端预冷和港站枢纽冷链设施资源不足,冷链物流设施在区域分布、产销地分布、温区功能等方面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
其次,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偏低,流通效率低,导致物流成本增加,难以把控供应链质量,货物损耗率居高不下。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30%至40%,损耗率达10%至15%。
同时,我国冷链物流作业仍以人工为主,自动化智能化分拣、搬运、装卸等设施设备应用不足,冷链作业化水平不高制约整体效率提升。冷藏车等配套设施数量少且技术水平不高,特别是新能源冷藏车发展滞后。对比国际,我国冷藏车数量仅占货运汽车总量的0.3%左右,而主要发达国家占比高达0.8%至3%。我国冷链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智能气调、控温、智能仓储、无接触配送、大数据补货等新型冷链物流信息化技术仍处在探索推广阶段,有很大提升空间。
“除硬件外,冷链物流标准体系还有待完善,目前冷链物流从生产到流通、消费各环节缺少统一标准,强制性标准少,衔接不紧密,全链条、协同化的冷链物流监管体系尚未建立,信息化监管能力不足,冷链人才培养不足,这些都制约了行业发展。”萧赓表示。
构建骨干通道
“‘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对中国冷链物流企业来说利好不断。冷链物流已由起初的新兴需求转变为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与刚性需求,冷链产业体系现代化进入了‘快车道’。”危平说。
2021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要求聚焦制约冷链物流发展的突出瓶颈和痛点难点卡点,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畅通通道运行网络,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健全监管保障机制,加快建立畅通高效、安全绿色、智慧便捷、保障有力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围绕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总体布局,《规划》提出加快形成高效衔接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构建服务国内产销、国际进出口的两大冷链物流系统,建设设施集约、运输高效、服务优质、安全可靠的国内国际一体化冷链物流网络;建设北部、鲁陕藏、长江、南部等“四横”冷链物流大通道,以及西部、二广、京鄂闽、东部沿海等“四纵”冷链物流大通道,形成内外联通的“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
今年4月,交通运输部牵头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聚焦冷链运输发展面临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冷链物流运输畅通高效、智慧便捷、安全规范发展,为保障食品流通安全,减少食品流通环节浪费,推动消费升级和培育新增长点,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交通运输贯穿冷链物流始终,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环节、重要载体和先导力量。未来应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为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作用,就需要各部门协同发力、整体谋划、综合施策,共同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萧赓分析指出。
首先,优化冷链物流枢纽和通道布局。引导各地错位发展、分工协同,打造通达全球、服务全国、联动产业的冷链物流组织中枢,提升冷链运输通道能力,推动形成集约、高效的冷链运输通道。
其次,支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推动港站枢纽强化冷链组织功能,支持具有冷链功能的综合货运枢纽建设,综合强化城市配送中心及乡镇运输服务站的冷链服务功能。同时,发展冷链物流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结合新兴技术,推动冷链直达运输集约发展,深化枢纽、口岸、产业联动,进一步畅通冷链国内国际双循环。
作为消费升级背景下的重要细分市场,冷链物流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且未来依然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近期,随着利好政策的密集发布,冷链物流市场或将迎来全面爆发。
4月11日,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各地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建设,加快构建行业发展新格局。政策赋能 冷链物流发展前景向好
此次《意见》从完善冷链运输设施网络、培育冷链运输骨干企业、健全冷链运输监管体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推进冷链运输畅通高效、智慧便捷、安全规范发展,为保障食品流通安全、减少流通环节浪费、推动消费升级、培育新增长点、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对此,东吴证券负责人分析指出,《意见》聚焦完善基础设施和推动装备升级,范围覆盖从农产品产地“初一公里”,到销售地冷链集配中心,再到城市冷链前置仓等“后一公里”,有助于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维持冷链行业高景气度和持续发展。
近年来,冷链物流的发展受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多个部门的高度关注,发布的相关政策更是直指冷链物流全产业链条。据不完全统计,国家有关部门近几年针对冷链物流行业出台的政策多达50项,对冷链物流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路径持续加强政策指导,有力支撑了我国冷链物流的全面发展。
去年以来,冷链物流行业的支持政策更是相继落地。特别是《“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发布,进一步确立了冷链物流的战略地位,对建设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做出了全方位、系统性部署,标志着冷链物流行业个五年规划诞生。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对“十四五”时期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做出系统安排;2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十四五”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发布,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做出了针对性布局。
除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外,浙江、山东、湖北等多地也相继发布冷链物流支持政策,推动该行业向上发展,提升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运行水平。
“一系列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为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物流专家、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孔震表示,冷链物流作为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关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医疗等多个方面。尤其是物流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冷链物流的需求持续提升,国家也高度关注该领域的发展情况。从对国民经济和民生保障角度来看,国家自然会投入更多力量并通过政策倾斜支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疫情催化 冷链正热
政策层面持续赋能,让冷链物流行业步入黄金发展期。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3800亿元,冷库库容近1.8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约28.7万辆,分别是“十二五”末的2.4倍、2倍和2.6倍左右。与此同时,冷链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比重不断上升,由2015年的1.3%增长至2020年的2.3%。根据中物联冷链委预测,至2025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500亿元。
巨大的市场想象空间,吸引了众多赛道玩家的争相布局。截止到2021年10月,星级冷链物流企业已达106家。除顺丰、京东等直营制快递巨头外,包括圆通、中通、申通、韵达等在内的加盟制快递公司也开始向冷链物流领域发力。更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多只冷链物流个股发布2021年年报,板块整体业绩呈现向好趋势。其中,中集集团、顺丰控股全年净利润均超10亿元,交运股份、长虹美菱等企业的净利润也翻了一番。
对此,孔震表示,冷链物流满足了人们持续升级的消费需求,同时又搭上了生鲜电商和疫苗运送这两列快车,使得冷链物流行业崛起已势不可挡。“物流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冷链物流在医疗运输方面的作用凸显。另外,在顶层设计的不断加持下,冷链物流产业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他说。
招商证券分析人士指出,近年来针对冷链物流行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尤其是对物流企业的支持,使其迎来快速发展期,并极大助力了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展望未来,随着生鲜供应链需求以及医药物流需求的快速提升,加之温控技术及行业准则的不断完善,将驱动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协同共振 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
高需求与政策扶持双重效应的助力,极大推动了我国冷链物流市场的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小、散、乱”的问题依然突出。在冷链运输环节中,还存在运输设备能耗高、非法改装、装卸环节自动化水平低、“断链”等诸多弊端。因此,推动冷链物流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由于在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需要对货物进行全程的温度控制。因此对冷链物流系统的要求较高,相应的管理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货运输要大得多。而国内的冷冻系统和相关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明显,冷链运输网络的成熟度也有不小的进步空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低温工程、制冷技术专家周远介绍说,以冷链物流的几个常用指标为例,在冷链流通率方面,国外基本都能达到85%以上,我国只有19%;预冷方面,我国预冷果蔬的占比一般为10%,而国外高达95%以上。
在周远看来,冷链物流存在的诸多短板是产业基础和供需关系所造成的,随着后续经济关系的进一步调整和理顺,以及在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助力下,冷链物流行业定能构建完善的生态链,形成共振效应。
对于冷链物流企业而言,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成为其发展的重要课题。“未来8~10年,中国冷链物流这块‘蛋糕’依然很大。对于想要抓住红利的物流企业而言,十分考验其资本能力、运输资源能力以及扎根产业的深度。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处于垄断地位。接下来,行业或将走向并购重组整合新阶段,因此,各企业需要加快网点转型、加速上下游企业联动。”快递物流专家赵小敏说道。
孔震认为,“想要适应日趋多元化的市场,需要冷链物流企业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服务,而在服务的背后是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他进一步指出,目前传统的技术手段已无法满足实时的信息整合、资源协调和风险预警,制约冷链产业进一步发展。因此,冷链物流行业迫切需要通过5G通信、北斗导航和物联网技术相融合的网络系统,实现对路径、环境、车辆和货物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为监管和溯源提供数据支持,为行业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高效运营提供基础。同时,采集得来的市场信息数据,还可以应用到车辆定制上。此外,结合不可篡改的物流技术,除了能够保证商品温度及食品安全之外,还能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可靠的产品溯源平台,实现物流效率的提升和物流企业成本的降低。